▲看我們玩得多快樂!
感謝超人氣團媽小茗的邀約,今天我們來到了杉林區的日光小林,坐落在高雄東北部的杉林區,我們家還真是第一次造訪,日光小林居住的小林村遷村的大武壠族,今天帶領我們的嚮導是阿亮老師,準備就緒,大手牽小手,一起來動手做年糕了!
科普時間: 大武壠族(大武壠語:Taivoan)或稱大滿族,為台灣原住民的一支,清朝文獻稱之為「四社熟番」、「倚山熟番」,原鄉在臺南玉井盆地(更早位於大內區、山上區一帶),現今主要分佈在台南、高雄兩地區的丘陵和河谷地帶,如:原 2009 年八八風災前,高雄縣小林村曾為台灣大武壠族人口最多的部落。台灣東部的花蓮、台東也有來自西部遷入的平埔原住民族群,其中多數為大武壠族。據簡文敏等學者以日治時期的種族登記推估,目前臺灣的大武壠族後裔可能超過兩萬,是臺灣僅次於馬卡道族人數次多的未正名原住民族。
俗話說
好喝的湯品用鍋煲
好吃的年糕用柴燒
▲粿粹捏粹讓後續的混合工作更順利,粿粹是年糕口感Q彈的關鍵哦
▲大手小手一起來,年糕讓大家團聚在一起。
▲加入二砂和黑糖,酌量即可不用吃太甜。
▲繼續混合直到年糕變成咖啡色。
▲加入沙拉油讓年糕變成變液態。
▲搬到蒸爐準備開蒸。
▲好吃的柴燒年糕,竟然要蒸六個小時才能出爐!
製作年糕的步驟簡單卻費時,先將粿粹捏碎,再加入二砂和黑糖,攪拌均勻,最後倒入沙拉油,讓年糕變成液態,就可以放入蒸籠開始蒸煮 。日光小林採用的是道地的柴燒蒸煮,需要蒸煮六個小時以上才能出爐,大人忙著做年糕,小孩忙著玩年糕,五十幾人份的年糕就在大家手忙腳亂中完成。
等待柴燒年糕的空檔,我們換上了大武壠傳統的服飾,男生女生都以紫色為主要色系,搭配各種圖騰製作而成,小孩則是以紅色為主,穿起來超級可愛的。
▲小寶說他是獵人
▲好可愛阿!
▲???
▲?????????
▲字幕組放棄。
▲用好幾種竹子搭建成的神社。
▲傳統服飾體驗,一日大武壠族。
中午我們走進了日光廚房,當地為我們準備了道地的風味餐,選用當地的食材,每一樣都超好吃,還有無限暢飲的鳳梨檸檬水,你以為這樣的結束了嗎?後面還有栗子南瓜蒸蛋和雞角刺湯,飯後還有橙蜜番茄,我們這麼幸福是可以的嗎?
▲風味餐
▲烤地瓜、醃梅子和醃白玉蘿蔔,每樣都很好吃!
▲從食物認識這塊土地,每樣都是當地人的心血結晶。
阿亮老師說,他以前是烘焙師傅,回來之後就一直思考自己可以為這個村做什麼,祖傳的年糕是個很棒的起點,他便從年糕發想,製作不同的年糕美食,你絕對想不到在酥皮上劃上幾刀,中心放上一塊年糕,再依序摺起酥皮,就變身成一道可口點心「風車酥」,或是劃不出同紋路挑戰不同摺法,挑戰各種造型各種創意,孩子還搶著幫它們抹上蛋液,做料理就該這麼好玩有趣。
▲風車酥DIY,自己做自己吃!
▲刷上蛋液
▲期待待會出爐會很漂亮!
休息片刻,阿亮老師帶大家走進社區探訪,十一年前的天災,讓小林人天人永隔,許多有形的資產隨著土石淹沒在大地,但長輩傳授那些無形的資產,隨著族人的記憶保存了下來,用不同形式的方式繼承,用更多元的方式再生,乘載著祖先的智慧,讓大武壠文化得以延續,讓更多人可以看見不同文化的美。
▲用蕨類、麻和花兒編制的頭飾
▲阿亮老師的手真的很巧欸,邊走邊做也能完成頭飾。
當我們回到日光廚房,稍早做的風車酥已經出爐,我必須說我原本對這道料理沒有太大期待,但當我咬下它的那一瞬間,我瞬間被收服了,起酥的香氣在口中漫延,搭配中心的年糕Q彈好吃,讓人一口接一口,再配上一碗紅豆年糕湯,我們的今天好完美!
▲風車酥出爐!
▲搭配紅豆年糕湯,就是幸福。
廚房傳來喧鬧聲,原來是年糕已經煮好了,美女大姐拿了一盒到旁邊分發試吃,幾個孩子很有默契地排好列隊,等著這剛出爐的美味,整個活動中心飄散著黑糖的香氣,孩子吃得超開心,很像在吃麻糬,但又不黏牙,讓人忍不住一吃再吃,原來這六個小時的等待是值得的。
▲剛出爐的年糕也是液態的,阿姨正忙著分裝工作。
▲一份一斤裝,好想吃阿...
▲剛出爐的年糕像在吃麻糬Q彈好吃!
▲愛上日光小林
聽同行的家庭說,這裡的臭豆腐也很厲害,我是真的吃不下了啦,但是為了臭豆腐,我可以!這款傳統的台灣小吃,這裡也吃的到,搭配特製的朝天椒辣椒醬,讓你又香又臭又麻好不過癮,我第一次看到連擺盤都這麼講究的臭豆腐,可真是色香味俱全!
▲高貴不貴的臭豆腐50元就吃的到囉!
我一定還要再來這裡!超喜歡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