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雄為全台灣眷村最多的地方,你一想到眷村文化,你會想到什麼?
「光陰的故事?」
「紅色的門?」
「矮房?」
「中華民國國旗?」
「牛肉麵?」
要不是這次活動辦在黃埔新村,我還真的沒有機會前往一探究竟,車子一騎進眷村大門,就可以感受到濃濃的眷村文化,整齊的街道,紅色的大門,沿路插著青天白日滿地紅的國旗,雖然不是在眷村長大,但這樣充滿故事的地方,深深的吸引著我。
科普時間【黃埔新村】
黃埔新村產權為軍方所有,因配合眷改政策而面臨拆除厄運。但是黃埔新村是孫立人將軍所擘劃台灣第一代眷村,原名「誠正新村」,後來因陸軍官校在台復校而更名,是高雄1930至1980年代作為軍事重鎮的具體象徵,並記錄著時代變遷,深具歷史重要意義與特殊文化價值。並且,黃埔新村現況規模宏大,空間紋理保存完整,建築型態與風貌具多樣性,區內植栽生態豐富,為台灣少數完整留存的日治時期軍事宿舍群。文化局據此提報審議會登錄為文化景觀,獲與會委員全數通過。
今天正逢元宵節,由SOHO工房舉辦的滾元宵及製作奶粉罐燈籠,邀請了大大小小一共三十組親子一起來同樂,工作人員很貼心把材料準備的妥妥的,很直覺式的將材料倒入鐵鍋裡,在經過簡單的揉製、搓圓,一顆顆圓滾滾的小湯圓就誕生了!
咦?剛剛不是說元宵嗎?怎麼變湯圓了?先賣個關子,趁機補充一下湯圓和元宵的小知識。
科普時間【元宵和湯圓哪邊不同】
在台灣一年中有兩個節令會吃到「湯圓」,首先是二十四節氣之一的「冬至」,是一年中白晝最短的一天,習俗上會搓湯圓祭拜神明和祖先,吃湯圓也象徵了祈求團圓、圓滿的概念,「吃一顆湯圓就會長一歲」。
第二個節令是農曆元月十五日的「元宵節」,傳統上這天吃的其實叫「元宵」,也有全家人團圓的意思。「湯圓」和「元宵」的外型不易分辨,因此許多人認為是一樣的食物,其實兩者最大差別在於製作過程的不同,口感也有些許差異喔!
★搓湯圓
湯圓是用糯米粉加水揉成糰,包入餡料後用手不斷搓揉成圓形,表面比較平滑、外觀形狀一致;而因為糯米糰含有的水份較多,煮好的湯圓口感會比元宵還要細膩黏口
★搖元宵
元宵則是將餡料切成約骰子大小的方塊,沾水後置於有乾糯米粉的竹篩上,以逆時鐘或順時針的方向滾動數次;當內餡沾黏薄薄一層的糯米粉後,將其放入一旁預備的開水約2秒,撈起瀝乾後再放於竹篩滾動,重複動作約8~12次,直到滾成適中的大小。
元宵是利用手工滾動的勁道蘸取糯米粉,慢慢滾成圓形,因此表面略呈顆粒狀,咬開的內餡也不是整齊的圓形;另外因為皮較薄、含水量低,吃起來相對有咬勁,餡料也比較鬆散。
講究手工力道的元宵做法較費工,通常元宵節前後才能在市場買到;湯圓則比較普及化,超商一年四季都有販售。
★戳戳小湯圓★
★滾滾芝麻元宵★
由於製作元宵比較”搞剛”,所以現場採用大家一起搖的方式製作,孩子可以體驗一下滾元宵和搓湯圓的差別,小小的手操作起來非常可愛,當然對孩子而言重要的不是製作,而是吃!趕快拿著我們的作品下鍋煮…!
小寶吃的超開心,開心到忘記要留一點給爸爸吃(大哭跑走)。
對了,我們前年其實也在家做過五色湯圓,運用新鮮的食材搭配出五種不同的顏色,有興趣可以點閱下面的影片哦!
活動的第二階段就是製作奶粉罐燈籠囉!這種小時候玩到不想再玩的小童趣,在都市叢林真的變得很新鮮,其實作法也很簡單,只要準備一個奶粉罐、一支鐵鎚、一根鋼釘、鐵絲、蠟燭和竹棒就可以了,開始敲敲打打吧!
痛痛痛…爸爸的手被敲到痛痛痛…
夜幕降臨,小寶早就等不及他的「蠟燭燈籠初體驗!」
是不是超美的阿!哈哈...第一次做燈籠給兒子大成功欸!
能夠讓別人開心是幸福的事!
合作邀約請至粉絲團私訊,謝謝您的肯定。